380 种田-《海上长城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农业经济,人均产值肯定非常之低。但是却是海唐国真正的能够在世界上站稳脚跟的基础所在。想建立一个国家,人口仍然是最重要的因素,没有足够的人手,也就没有经济,也就没有了国防,没有了一切。

    李广虽然对农业不很重视,但是这个时代能够移民马达加斯加的华人的素质,大力发展农业反倒是唯一可选的道路。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民,毫无工业常识,不知电为何物的人比比皆是,大力发展工业实在是不太现实。

    更重要的是,土地,只有土地才能吸引大批的中国百姓背井离乡,远赴万里在马达加斯加扎根。中国人恋家,不到万不得已极少人会离开故土的,而土地则是他们离开故土的最重要的理由。

    在确定了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建设思路之后,袁总理的一项采购对于二战的历史影响巨大。但是在四二年,甚至一直到二战结束,并没有多少人真正的意识到其中的影响。

    美国人限制了海唐国的资金使用方向,许多紧缺的军事物资无法采购,甚至连基本的钢材都被限制了出口。

    但是有一项物资没有被限制出口,那就是粮食。四二年刚刚转入战时经济的美国,武器弹药产量不足,但是粮食储备却相当充足。

    正好,在农业经济发展的第一个年头,海唐国也需要购买大量的粮食。要知道,海唐国现在大约有五六十万移民和军队,加上俘虏,所需要的粮食数目巨大,而马达加斯加自身却是无法满足需要的。考虑到发展,政斧方面的采购量稍微大了一点。所以,海唐国一次姓的从美国和加拿大购买了二十万吨的小麦。

    这个数目其实也只是一百万人一年的口粮,事实上采购这个数目的粮食,也的确是按照一百万人一年的需求考虑的。在李广看来有些过分的储备,但是这个数字得到了军队和政斧以及民间的全面支持。没有经历过食品短缺的年代,李广根本无法理解这个年代的国人对于粮食的那种感情。对于粮食的重视,不仅仅是穷人,富人也同样的极为重视。

    袁总理有一句话说服了李广,同意了大量采购粮食的方案:只有有粮食在手,即便是没有军饷,海抗军也不会垮掉。这句话的确非常之准确的说明了海抗军的战士心理,尤其是陆军中间,有着相当大的比例的战士参军其实就是为了一口饱饭。

    而这个数目,正好是盟国每年援助苏联的粮食的标准。在四二年,这些粮食,加拿大一国就能轻松的拿出来,更何况海唐国是从美国加拿大两个国家同时购买,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影响。

    但是海唐国的商人们却发现了粮食贸易的商机。他们发现,把这些小麦简单加工,做成面包或者压缩饼干,轻松的就能赚到一倍甚至更多的利润。至于用户,到处都是:

    第一个大用户是苏联,在四二年因为战争,苏联损失了粮食产量的百分之四十。虽然在四二年八月份由于苏联平时有着庞大的库存,暂时还没有出现严重的粮食短缺,但是已经有了苗头,

    再一个大用户是印度的孟加拉地区,这里发生了数十年不遇的旱灾,对于粮食的渴求几乎是无止境的。而现在,能在印度洋上担纲这一粮商角色的只有海唐国的船队。垄断加短缺,生意实在是太容易做了。

    另外,非洲现在都是欧洲的殖民地,但是实际上却处于无囯无防的状态,小船可以任意靠岸,根本不虞力量薄弱的殖民当局稽查,其实就是被稽查到,以海抗军目前在这一地区的势力,也不怕其刁难。这些极其落后的原始地区,别的商品不容易销售,但是粮食却是可以轻松的大量销售的。而且换回来的都是黄金宝石钻石等超级的硬通货。

    因此,袁总理再次加大了对粮食的采购量,而随着移民数量的迅速增加,粮食采购量被一次次提升。采购粮食的方向包括了北美洲和南美洲,以加拿大,乌拉圭和阿根廷为主。

    就这样,海唐国在四二年年底前,竟然采购了高达四十五万吨的粮食。占用了一千多万美金的资金,也占用了海唐国和鸟粪商业集团的几乎所有运输能力,还同时占用了海抗军相当比例的护航舰队,甚至pjp号水上飞机母舰也加入了护航舰队。

    工业方面,除了原有的军工产业。在四二年的八月份,海唐国有了两大支柱产业的雏形,对于海唐国以后的几十年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,为海唐国的工业体系打下了基础。

    而这两大项支柱产业,都是一个人打下的基础--苏紫紫。苏紫紫在一年不到的时间里,销售了近万吨的胶装汽油。其中海抗军购买的部分只是一小部分,而且都是成本价格。但是销售给德国人的胶装汽油利润实在丰厚异常,独门生意利润实在恐怖,数千吨的胶装汽油为苏紫紫竟然带来了六百多万美金的利润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