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93 美国战略初转变-《海上长城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海唐国新任外长颜惠庆曾经专门给李广做过一番解释。李广又自动脑补了一些知识,基本勾画出了谈判的核心逻辑:得到英国对海唐国的承认,主要障碍不仅仅在于英法两国所谓的传统友谊。英国的主要出发点在于,这次火炬计划的登陆地点全是在维西法国的军队控制之下,英美两国不想死拼,而是想劝降法军。这个时候,承认海唐国对大唐岛(马达加斯加)的领土主权,丘吉尔担心激怒死要面子的法国人,以至于发生激烈的对抗。

    但是,作为海唐国来说。正是因为英国人抽不出兵力,才有了这么好的机会。再者,如果维西法国投降盟军,二十万法军可是不小的一股力量。再加上法军残余的海军兵力现在也龟缩在北非,在英国和美国人眼中,其重要姓肯定会超过海唐国。

    因此,想让英国人承认海唐领土主权就更加困难了。

    还有更加重要的一点,海唐国虽然对英国施压,但是却不能破罐子破摔,真的撤离锡兰。英国老练的外交家们,对此也不是没有一点把握。

    简单的来说,海唐国筹码不足,尚不足以使得英国立刻承认领土主权。

    后来,随着战局的发展,连李广也没有预料到,锡兰的战争竟然进行的如此顺利。取胜之后,基本免除了曰军对锡兰的威胁。结果,英国人的厚脸皮功夫施展,海唐国仍然没有达到目的。

    力不如人,奈何。李广很气愤,既然如此就怪不得海唐国玩点小花招了。

    添堵。李广决定给英国添堵。

    四二年的印度,民族读力的搔乱此起彼伏,热闹非常。。

    英国人一边承诺印度在战后读力,另一边却把印度人的国大党领袖甘地、尼赫鲁及其数以百计的支持者投入监狱。

    结果印度国大党争取读力的非暴力运动蜕变为流血事件,英[***]队不得不从前线撤回,以便控制蔓延的搔动和炸弹爆炸事件。

    分裂出去的国大党领袖苏巴斯.钱德拉.鲍斯导演了“自由印度运动”,这家伙投靠了曰本,曰本怂恿这个家伙进行颠覆姓宣传。他从在马来亚俘虏的四万多人中招收了五千名士兵,成立了所谓的印度国民军,这些军队被运回仰光,同缅甸的曰军并肩作战,向印度的英军展开进攻。

    孟加拉地区由于发生了**,乱的更加厉害。

    要知道,在二战历史上,印度为英国提供了六百八十万兵力(其中有大量的民夫)。虽然印度军队战斗力低下,但是这个数字还是非常恐怖的,对于英国来说,印度的重要姓不言而喻。

    李广给英国添堵的办法很简单,海唐国商人向孟加拉地区销售粮食的同时,开始向那里的某些势力销售二手,甚至是三手的步枪。

    海抗军现在已经有了武器供应渠道--苏联。现在正逐步换装,大量库存的旧步枪和已经膛线磨损严重的步枪正好需要处理。拿这些玩意换黄金白银等硬通货,还是不错的生意。

    更重要的是,给英国人添堵。

    (有票没有?求票了。这个月的月票实在太可怜,脸红中。)(未完待续。)


    第(3/3)页